|
混凝土砂石分離機:高效分離,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在建筑施工領域,每生產 1 立方米混凝土會產生 8%-10% 的廢料,這些含有砂石的廢棄混凝土若隨意丟棄,不僅污染環境,更造成資源浪費。混凝土砂石分離機以 “高效分離” 為技術核心,通過機械篩分、水力清洗的協同作用,將廢棄混凝土中的砂、石、水泥漿徹底分離,使砂石骨料的回收率達 95% 以上,重新用于混凝土攪拌,構建起 “廢料 - 再生 - 再利用” 的循環鏈條,成為建筑行業節能減排的關鍵裝備。 高效分離的核心在于多環節協同的分離工藝。設備采用 “三級分離” 流程:第一級通過滾筒篩進行粗分離,孔徑 10mm 的篩網將粒徑大于 10mm 的石子分離出來,分離效率達 98%,石子經輸送帶送至清洗區;第二級由振動篩完成砂石分離,5mm 孔徑的篩網攔截砂料,同時通過 0.2MPa 的高壓水流沖洗砂料表面的水泥漿,使砂料純度提升至 90% 以上;第三級是泥漿水凈化,通過沉淀池與壓濾機處理,將水泥漿中的水分分離出來,清水可循環用于清洗工序,干泥餅則作為路基填充料。某攪拌站的數據顯示,這種三級分離工藝使每小時處理廢棄混凝土的量達 8-10 噸,較傳統單級分離效率提升 60%。 分離效率的提升得益于智能化的參數調控。設備搭載 PLC 控制系統,實時監測進料量、篩網轉速、水壓等 8 項參數,當檢測到廢棄混凝土中砂石比例變化時,自動調整滾筒篩轉速(可在 15-30r/min 范圍內調節)與沖洗水壓:砂石比例高時提高轉速至 25r/min,水壓增至 0.25MPa;泥漿含量高時則降低轉速至 18r/min,延長分離時間。智能識別系統能通過攝像頭判斷廢料中是否含有鋼筋、塑料等雜質,一旦發現立即啟動分揀裝置將雜質剔除,避免損壞設備或影響分離效果。這種動態調控使設備在處理不同配比的廢棄混凝土時,始終保持穩定的分離效率,石子的潔凈度可達 96%,砂料含泥量低于 3%,完全滿足再生骨料的使用標準。 高效分離為資源循環利用奠定了品質基礎。分離后的石子經級配調整后,可替代 30%-50% 的天然石子用于混凝土攪拌,20mm 粒徑的再生石子壓碎值僅 22%,與天然石子的 20% 接近,滿足 C30 以下混凝土的強度要求。再生砂料通過篩分分級,可用于砌筑砂漿、抹灰砂漿等非結構部位,每立方米砂漿可摻入 40% 的再生砂,性能指標與天然砂砂漿基本一致。某建筑集團使用再生骨料后,每年減少天然砂石采購量 1.2 萬噸,節省原材料成本 80 萬元,同時減少建筑垃圾填埋量 8000 噸,大幅降低了環保壓力。 水循環系統的集成進一步提升資源循環的完整性。設備的清洗用水采用 “三級沉淀 + 過濾” 的循環模式:一級沉淀池去除粒徑大于 0.1mm 的顆粒,二級沉淀池通過絮凝劑加速細顆粒沉淀,三級沉淀池經石英砂過濾后,清水進入儲水箱重新用于清洗,水循環利用率達 90%,每天僅補充 10% 的新鮮水。沉淀產生的泥漿經壓濾機處理后,含水率降至 30% 以下,形成的干泥餅可用于制磚或路基填充,避免了泥漿水直排造成的環境污染。這種 “砂石再生 + 水循環 + 泥餅利用” 的全要素循環模式,使廢棄混凝土的綜合利用率提升至 98%,幾乎實現 “零排放”。 針對不同場景的適應性設計,拓展了資源循環的應用邊界。移動式砂石分離機配備牽引裝置與可折疊輸送帶,可直接開到施工現場處理廢棄混凝土,特別適合橋梁、公路等野外工程,每小時可處理 5 噸廢料,滿足中小型項目的需求。固定式設備則采用模塊化設計,可與攪拌站的廢料出口直接對接,實現廢棄混凝土的 “零落地” 處理,單臺設備日處理量達 100 噸,適配大型攪拌站的連續生產。在裝配式建筑工廠,設備還能針對性處理預制構件脫模產生的廢料,通過調整篩網孔徑,分離出的細砂可用于預制板的表面修復,進一步拓寬再生骨料的應用場景。 高效分離帶來的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顯著。按年處理 1 萬噸廢棄混凝土計算,可回收石子 6000 噸、砂 3500 噸,折合原材料價值約 50 萬元,設備投資回收期僅 1.5 年。環境效益方面,每噸再生骨料可減少 1.2 噸二氧化碳排放,相當于植樹 30 棵,同時減少天然砂石開采對河道與山體的破壞。某生態園區通過推廣砂石分離機,建筑垃圾資源化率從 30% 提升至 85%,成功創建 “無廢園區”,成為建筑行業循環經濟的示范案例。 混凝土砂石分離機的 “高效分離” 與 “資源循環利用” 并非簡單的技術疊加,而是通過工藝創新實現的系統性變革:高效分離確保了再生骨料的品質,使循環利用成為可能;資源循環則最大化發揮了高效分離的價值,形成經濟與環境的雙贏。在 “雙碳” 目標與資源約束日益趨緊的背景下,這類設備正推動建筑行業從 “粗放式消耗” 向 “循環型生產” 轉型,為建筑垃圾減量化、資源化提供了可復制的解決方案,讓每一粒砂石都能在建筑生命周期中實現價值最大化。 |